中一快捷博客1B1
路是脚踏出来的,历史是人写出来的。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。
Thursday, May 04, 2006
入木三分

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,扩大了门面,增添了货物,招牌也想换个新的。可别小看这招牌,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。因此,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。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?
凑巧,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,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。开始,人们并不在意,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,好写新的内容,哪知擦洗了半天,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,反而更清晰了。洗不掉,就刨,木板刨了一层,笔迹依然看得见;木板刨了两层,笔迹还能看见。
人们惊讶了:这是谁写的字,这样深刻有力?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看了一眼,立即惊叹得叫起来。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,在场的人都很奇怪,纷纷围拢来看。老先生说:“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!这字如此深刻有力,真是入木三分啊!”
吃饺子

一天,王羲之在街上走,来到一家饺子铺门口。那儿非常热闹。可惜门旁有两副对联,字却写得呆板无力,缺少功夫。
王羲之看了,心中暗想:“这样的字,也配挂起来?”他走近一瞧,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,设在一道矮墙旁边。包好的白面饺子,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,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,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。一锅下满,“小鸟”就停飞了。等到这锅饺子煮好,捞完,“小鸟” 又排队一样飞来,准确无误。
王羲之十分惊奇,要了一大碗饺子。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,慢慢地送到嘴边,轻轻地咬了一口。不知不觉,就把那一大碗饺子,全吞到了肚里。
吃完后,王羲之对自己说:“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!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,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!”他找到了店主人。只见一个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,一个人擀饺子皮,又包饺子馅,动作纯熟极了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包完之后,白发老太婆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,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。
老人的高超技艺,使王羲之惊叹不止。他赶忙上前问道:“老人家,像您这深的功夫,多长时间才能练成?”老人答道:“不瞒你说,熟练需五十年,深熟需一生。”
听了这话,王羲之沉默了一会。然后又问:“您的手艺这样高超,为什么门口的对联,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?”
老人气鼓鼓地说;“唉,并非我不愿意请,只是不好请啊!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,就骄傲起来,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。其实,照我看,他们写字的功夫,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!”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,可是王羲之听了,觉得脸上火辣辣的,羞愧难当。于是,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,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。
十八口大缸

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,自幼聪明好学。
一天,小献之问母亲:“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?”妈妈摇摇头。“五年总行了吧?”妈妈又摇摇头。小献之急了,冲着妈妈说:“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?”
“你要记住,写完院里这18缸水,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,有血有肉,才会站得直立得稳。”献之一回头,原来父亲站在他的背后。王献之心中不服,什么都没说,一咬牙又练了5年,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,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。谁知,王羲之一张张掀过,一个劲地摇头。掀到一个“大”字,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,随手在“大”字下填了一个点,成了个“太”字,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小献之。
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,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,并说:“我又练了5年,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。您仔细看看,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?”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,最后指着王羲之在“大”字下加的那个点儿,叹了口气说:“吾儿磨尽三缸水,惟有一点似羲之。”
小献之听后泄气了,有气无力地说:“难啊!这样下去,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?”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,就鼓励他说:“孩子,只要功夫深,就没有过不去的河、翻不过的山。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,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!”
王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,又继续练下去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王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,在书法上突飞猛进。后来,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、炉火纯青的程度,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,被人们称为“二王”。
桥头题扇

王羲之每次练完字,就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和砚台。长久如此,池水由清变黑,成了有名的“墨池”。经过勤学苦练,王羲之终于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。
有一天,王羲之到城里去办事。那时正好是炎炎夏日,天气热得像火炉。走啊走的,忽然传来一阵哭声,王羲之好奇地向四处张望,发现一个老婆婆靠在篱笆边哭泣,王羲之觉得很诧异。
听了老婆婆的述说,王羲之十分同情她的遭遇,于是对她说:“老婆婆,你的扇子上没有画,也没有字,当然没人要。我来给你的扇子写几个字好吗?”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,但是觉得他很热心,就把扇子都交给了他。
王羲之立刻去借来了笔、墨、砚,然后靠在石桥的栏杆上,拿着扇子题字,不一会儿,就给每一把扇子题好了字。老婆婆看到这些龙飞凤舞的字,把扇子弄得黑一块,白一块,脸上露出不高兴的样子。王羲之安慰她,说:“您不用担心,这些扇子题了字,包您可以卖出去,而且还可以多卖几个钱呢。”
老婆婆半信半疑,拿了题上字的扇子到街上去卖。许多过路的人都认得出是王羲之的墨宝,一时人声喧嚷,吸引了许多人围观。一会儿折扇果然被抢购一空。
老婆婆过后才晓得替她题字的人,就是名闻天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。王羲之帮助老婆婆的事情,就这样传开了。大家都称赞王羲之,说他不但是个大书法家,还是一个古道热肠的好心人呢。
现在绍兴市内有一座石拱桥,叫做"题扇桥",据说就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地方。
口水救命

王敦是个有权力的政治领袖。他很忙,根本没时间来放松自己。但,却有一件事是他愿意暂时放下公务去轻松一下--陪他的侄儿王羲之玩。
这一天,王敦逗着十岁的王羲之玩!不知不觉,已到深夜。王敦舍不得让王羲之这个开心果回去。于是,他扮鬼脸对王羲之说:“今晚就住叔父家吧!”王敦继续逗王羲之开心,好让他忘了要回家。王羲之累了,睡着了,当然,也就住在王敦家了。
隔天一早,王敦的谋士--钱凤,把王敦叫醒,和他商量政治机密。刚睡醒的王敦就在卧房里和钱凤谈细节。谈到一半,王敦突然大叫一声:“啊!糟糕!我忘了床上还有一个人啊!”这时,王敦才想起王羲之还睡在里面。 钱凤冷冰冰地望了王敦一眼:“不管谁睡在里面,为了不泄露机密,我们别无选择,只有杀人灭口!”
早就已被吵醒的王羲之,听到钱凤要王敦杀掉自 己,非常害怕!“该怎么办?该怎么办?他要叔叔杀我啊!”王羲之心里一直喊着。而王敦没办法,只好拿着刀,朝床走去!
王羲之决定伪装成睡得很熟的样子,来表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听见王敦与钱凤之间的谈话。王羲之使劲地猛吐口水、狂流口水,吐得到处都是,流得全身都有,被子、枕头、衣服、头上、脸上、手上……
所以,当王敦拿着刀,无奈地走到床边,掀开床单,准备要杀王羲之,却看到满床铺的口水时,他不禁堆起满脸笑容,对钱凤开心地叫着:“不必杀我宝贝侄儿啰!你看他睡得多熟,熟到连口水都流成这个样,都氾滥了!根本就不可能听见我们在说些什么嘛!哈哈哈!太好了!我不必杀我最疼爱的侄儿啰!”王敦与钱凤正是因为看到了王羲之口水横流的样子,才打消了杀王羲之的念头。看来,流流口水,不但对身体有益,有时还能救自己一命!
王羲之吃墨
为练得一手好字,王羲之整天都在书房里练字,甚至废寝忘食。 王羲之七岁的时候,就和他的父亲一起向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。他非常喜爱书法,走路的时候,也常常考虑字体的构造和行笔的方法。心里想着,手指也就在自己的身上一横一竖、一点一划地写个不停,日子长了,连衣服也被划破了。有一次,他照例一拿起笔来,就忘了周围的一切,兴致越写越高。从早上写到晚上,又从晚上写到深夜,夫人端来了饭食,凉了又热,热了又凉、他也顾不上吃。有一个字,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,始终不满意,于是再写。他就这么个脾气,任何一个字,甚至一笔一画,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。
这样,不知不觉,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。他这才感到,是该休息了,肚子的确饿了。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,沾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,因为这种吃法简单方便,可节省不少时间。吃着吃着,他忽然皱起了眉头。原来,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,觉得需要改一改,于是一边用馒头沾着“豆酱”咀嚼着,一边继续练字。
这时,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,一看,先是大吃一惊,接着“格格”地笑起来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原来,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,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,沾着墨汁吃起来,显然,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。王夫人笑着拿来铜镜,王羲之一看,只见满嘴是乌黑的墨汁,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起来。

